肥胖的危害不能一概而論 肥胖是否必然伴發IR或MS呢?這也未必。據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在肥胖人群中僅有25%~50%易引發2型糖尿病及MS,而且這些患者大多存在IR。同樣,那些體重指標不高的非肥胖患者,若存在IR,同樣容易伴發MS和2型糖尿病。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外表不胖而存在IR的人群,其內臟脂肪細胞的數目和脂肪容積卻明顯增加,表現為「外瘦內胖」。「外瘦內胖」同樣容易引發糖尿病和MS及相關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被稱之為「體重正常的肥胖」。所以IR及MS的根源在內臟脂肪的增多,而不在於單純體重指數增高,即所謂中央型肥胖(或稱內臟型肥胖、腹型肥胖)。為此,2003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提出MS的新定義,以中央型肥胖(而不是體重指數)作為診斷的核心。 「外瘦內胖」是MS的罪魁禍首 一個有趣的試驗發現,將大鼠的皮下脂肪切除,則發生典型的IR,再將脂肪重新植入皮下,IR又復改善。人類也有一種「脂肪萎縮性糖尿病」,患者皮下脂肪萎縮,但存在明顯的IR和高血糖。若用一種減少腹內脂肪而增加皮下脂肪的胰島素增敏劑,會改善IR及其引發的高血糖。最近研究表明,脂肪已不再被認為是儲存能量的倉庫,現已發現有幾十種脂肪細胞因子,可以調節人體的代謝和免疫功能。脂肪組織一躍成為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所以內臟脂肪是「藏污納垢」的滋生地。 「外瘦內胖」人群由於存在脂毒性和脂肪細胞因子的巨大變化,不僅能引發和加重IR,還會損傷胰島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從而促發糖尿病、MS及心血管等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 防治「外瘦內胖」是重中之重 中央型肥胖的形成有遺傳因素.更與後天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防治中央型肥胖對每個人都有積極意義。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每日總熱量,防止營養過度,少吃油炸高脂食品,每日食油不超過20克;少吃甜食,即使「無糖」或低糖的西點,也不宜吃,因為其中含有人造脂肪;同時,還要少飲酒,多吃清淡果蔬,常吃魚類尤其是深海魚。親朋聚會莫貪杯,美味佳餚勿動心,注意粗細搭配、飲食多樣化的「平衡營喬」。 堅持運動鍛煉,保持有耐力的項目(如快步走)和舒緩柔性的項目(如體操、練功十八法、瑜伽等)相結合,剛柔並濟,更有裨益。必須指出:運動瘦身不可能一蹴而就,重在堅持,每週至少5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以不產生氣喘如牛、汗流浹背為度。只有堅持最大限度的耐力運動,才能使「脂肪燃燒」,短時運動只能降糖而達不到真正瘦身的目的。如果既管住嘴又邁開腿,仍不足以瘦身縮腹,可在醫生指導下加用些適當的「減肥藥」或胰島素增敏劑,強強聯合,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習編輯:陳靜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