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減肥」是大部分女士討論得最多的話題,以及作為自己終生進行的事業。我被人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怎樣可以減肥啊?」。也有很多流傳的減肥餐單,朋友也經常拿來問我這個餐單怎麼樣,可以減肥嗎?其實,有的餐單聲稱三天可減幾斤,但三天後減掉的只是水分而並非脂肪,過兩天體重又回來了;有的餐單吃的份量非常少,而且營養並不均衡,十分不健康。長此下去,會令身體的新陳代謝減慢,導致營養不良。所以,我會講講怎樣可以營養均衡而且健康地減肥。 節食的搖搖效應 相信好多人減肥時都會遇到這種情況,之前通過節食減肥成功了,但過一陣子體重又反彈,然後又要再重新節食減肥,這便稱之為「節食的搖搖效應」。 同樣,胡亂節食或過急的減肥方法容易令身體嚴重缺乏熱量,這時候身體不會隨便燃燒脂肪;相反,肌肉會被燃燒來提供熱量。這樣會令體內的肌肉愈來愈少,令脂肪比例增加;整體的新陳代謝率便會被減慢,令身體每天對能量的需求減少。這時候即使你繼續節食,但身體的熱量消耗亦減少了,當兩者重新達到一個平衡時,就無法繼續瘦下去。最後當你回復本來的食量,由於新陳代謝率已被減慢,會令熱量供應過多而導致體重上升。身體之前被你餓了一段時間,不會因你在一天回復食量而輕易將新陳代謝率再次回升。相反,它會觀察數天甚至數星期,假如你仍然維持正常食量,它才會回復節食前的新陳代謝率。可是,在這一段觀察期內,身體會將多餘的熱量儲存為脂肪,令體重回升之餘亦令身形比減肥前更加肥腫。這時候恐怕你又會因為不滿自己的身形而再重新節食,結果造成一個惡性循環,這便稱之為「搖搖效應」。 其實,一個人之所以會肥胖,是因為你一天攝入的熱量比你消耗的熱量要多,過多的熱量積聚在體內得不到消耗,就會轉化為脂肪而儲存在體內,從而形成肥胖。要健康地減肥,當然要清楚知道每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吸收比例,來一個簡單的計算,令瘦身更有把握。 自我計算吸收量 首先,你要知道你每日吸收的總熱量是多少,參考(下表)可得知你每日所需供給量。如果你屬正常體型及輕體力活動者,假設體重是60公斤,每日吸收的總熱量應為60×30=1800kcal,若要減肥的話,就應該要吸收60×25=1500kcal了。將現時體重×25(減肥)、×30(維持體重)或×35(增肥),就可以知道。 知道你的每天需要的熱量後,便是怎樣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了。碳水化合物應為總能量的60%~65%,蛋白質應為總能量的10%~15%,脂肪應為總能量的20%~25%;每1克的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的熱量為4卡路里,而每1克的脂肪的熱量為9卡路里;早餐、午餐和晚餐的熱量分別佔全天熱量為30%、40%和30%。大家可自行計算自己每一餐大概可進食多少卡路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