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飲食、運動等療法沒有達到理想的減肥效果時,適當服用一些食慾抑制劑還是有利於進一步減少脂肪的。食慾抑制劑大多數是通過兒茶酚胺或者5-羥色胺等中樞神經介質,調節下丘腦攝食及飽感中樞而發揮減肥作用的。目前已經正式上市、又比較常用的西藥有如下幾種:1 苯丙胺及其衍生物:是兒茶酚胺類似物之一,也就是說它們的結構類似於神經介質。苯丙胺是一種老藥,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將它用於減肥。後來苯丙胺的衍生物不斷問世,如甲苯丙胺、苄甲苯丙胺、鄰氯苯丙胺、苯甲嗎林、苯雙嗎林、二乙胺苯酮、氯苯丁胺等等。它們均能促進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同時阻止這兩種兒茶酚胺的再攝取。這些兒茶酚胺又作用於下丘腦,抑制食慾,達到減肥的目的。同時,苯丙胺及其衍生物還能促進中樞神經,增加機體對糖類的攝取與利用,促進脂肪分解,增強機體代謝產能。2 吲哚類藥物:這是另一種兒茶酚胺類似物,包括環咪吲哚和氯苯咪吲哚。它們也具有兒茶酚胺樣作用,能抑制食慾,減輕體重,而且副作用比苯丙胺類為小,對心率和血壓影響不大。3 5-羥色胺能藥物:這類藥物能夠阻斷神經元對5-羥色胺的回收,所以增加了5-羥色胺的作用,興奮下丘腦飽感中樞,從而使食慾降低,體重減輕。5-羥色胺能類的代表藥物包括芬氟拉明和氟西丁。芬氟拉明是近年來用的最多,副作用較小的減肥藥物之一。它的減肥效果非常肯定,而且已經經過了30年的考驗。一項大規模的臨床驗證表明,服用右旋芬氟拉明一年後,體重可減輕10.3%。4 腎上腺素能受體類似物:這類藥物目前只有一個正式上市,叫做去甲麻黃鹼,它可以作用在下丘腦室旁核的腎上腺素能受體,抑制食慾、減輕體重。服用這種藥,平均每星期可減輕體重0.23公斤。 另外,還有許多種類的藥物可能成為減肥的良藥,只是研究還不充分,距離正式上市還有一定的過程。這些新藥有許多作用機理和已經上市的幾種藥物相同,都是抑制食慾、減少食物的攝入,包括單胺回收的抑制劑、鴉片受體拮抗劑、雙胍類降糖藥、a2-腎上腺素能受體拮抗劑、神經肽類(如瘦素和膽囊收縮素等)以及糖酸。另外一些藥物則試圖通過其他途徑減肥,比如消膽胺,可以結合膽汁酸,抑制甘油三酯的消化,從而減少脂肪的吸收。Orlistat可以阻斷胰腺脂肪酶的作用,減少甘油三酯在腸道的水解,同樣可以減少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一些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如阿斯巴甜,既可解饞,又不增加熱卡的攝入,這樣就相對減少了吃糖的機會,起到間接減肥的作用。注射生長激素則可以增長肌肉、減少脂肪,尤其是減少腹部的脂肪。β2-、β3-腎上腺素能藥物則可能增加熱能的產生,從而消耗脂肪、減輕體重。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過去長期用於減肥的藥物,或者因為療效不明顯,或者因為副作用太大,目前已經不主張再用於減肥。比如甲狀腺激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和洋地黃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