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女中學生,平均身高1.68米,在減肥前平均體重48公斤,身高體重恰到好處,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可是不知為何,她們執意減肥已經半年至兩年,平均體重減至31公斤,個個面無血色,骨瘦如柴,秀髮變得枯萎脫落,皮膚變得暗淡粗糙,滿身的皮屑如同撒上米糠。由於缺少了皮下脂肪,長時間坐在課椅上的臀部磨出了月強子。 她們不僅形銷骨立,精神上也變得判若兩人,面無表情,目光呆滯,反應遲鈍。家人很難讓她們開口講話,很難知道她們心裡在想些什麼。儘管衰弱到這種地步,可她們仍不放棄減肥,每日三餐吃什麼,吃多少自作主張,雷打不動,減肥似乎成了比學習還重要的任務。 由於她們不時腹痛,嚴重便秘,經常頭暈目眩,幾次昏倒在校內外,家人不得不把她們帶到醫院。醫生按貧血、低血糖、月經不調、腸胃病來診治,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她們「不願進食」的問題。情急之中,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吃飯可能體內有毒素,於是買來某某排毒劑,結果越吃病情越重。 這5名中學生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何折騰成這樣仍舊癡心不改?在精神病學中,這種病叫「神經性厭食症」,它與減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減肥是以體重超重為前提,採取科學計算進食熱量及合理配膳,增加運動量,以達到正常體重為目的。而神經性厭食症是一種精神障礙,患者陷入「不胖感覺胖」、「不肥而減肥」的自虐自殘怪圈中不能自拔。 神經性厭食症的發病具有隱蔽性和漸進性,本病最初的醞釀階段是在她們進入青春期後的15~17歲。隨著生理上的迅速發育,她們對自身形象越來越注意,但由於缺乏正確的審美觀,對美的感知與追求產生偏離,特別在意他人評價,易受減肥信息誘導,心中有暗自追逐和比較的偶像,甚至變追求美為害怕自己不美。久而久之,這種悲觀恐懼心理得以強化,成為人格發育中的不良部分,為以後發病埋下隱患。 在此基礎上,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適應不良會促使發病。如父母過度溺愛或粗暴,缺乏情感交流,引起孩子反感,抑或學習受挫,同學關係不協調等,這些矛盾衝突未能及時化解,使她們產生憤怒、緊張、悲觀的情緒,最終指向自我,其行為其實是借減肥之名,行與他人抗衡和自我發洩之實。除心理因素外,本病還與生理因素有關,如有一定的家族性,患者下丘腦功能異常等。 本病發病的外顯階段是患者開始有意識地控制進食量,此時她們的進食生理反射正常,當視、嗅、味覺感受到食物,信號傳至大腦,進食中樞興奮,出現食慾,食物對口腔及咽部的機械和化學刺激增加胃液分泌,食慾增強。但此時她們的心理反應卻不順從生理的需要,餓了不吃,吃又不吃飽,改變以往食譜,對食物挑三揀四,對家人的監督開始撒謊,上學帶的食物明明沒吃卻說吃了,在學校食堂吃午餐時任意減少,回家卻說吃得很多、很飽。 由於長期控制進食,甚至還不斷地用手指刺激咽部,使吃進的食物再吐出來,這樣就人為地打亂了正常的神經生理反射,漸漸大腦「見到」食物信號不興奮了,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面對香噴噴的食物不再飢腸轆轆,而是真的從心裡感覺厭惡、想吐,心理、生物反應趨於一致,這說明病理性神經反射已形成。此時無論怎樣逼迫她們進食,或者她們改變主意想主動進食,恐怕為時已晚,吃飯對她們來說真比吃藥還難。晚期患者的心身症狀十分明顯,如嚴重貧血、月經紊亂、閉經、精神萎靡、情感淡漠、木訥,甚至出現幻覺和妄想等。雖然病情嚴重,但她們仍不承認有病,對治療持消極態度。 神經性厭食症的正確治療方式應是綜合性的,早期應以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為主,目的是消除心理社會因素,防止病情發展。晚期在維持生命及水電解平衡的同時,主要是根據精神症狀,給予抗情感障礙或抗精神病的藥物,目的是恢復大腦的調控功能。當體質改善和症狀緩解後,再配合心理治療,使她們徹底轉變觀念,提高心理素質,在今後能把握住真正的健康和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