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藥降脂減肥有成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人日益增多了。血脂高,膽固醇高,脂肪肝,肥胖型高血壓,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等為臨床所常見,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運用中醫中藥辯證施治,降脂減肥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1、 和胃消脂法
形體肥胖,大多由於甘肥太過,油脂粘膩先壅於胃,往往脘腹飽脹,噯腐吞酸,口味穢濁,舌苔膩。運用山楂,大麥芽,萊菔子等藥以和胃助消化,甚為應手。本草書對這些藥早已有消除脂垢的記載。傳統有焦三仙,保和丸等方,尤以中醫兒科作為常用藥物。市售之山楂果,山楂糕,山楂片香甜可口,可隨身攜帶,服用方便。鮮萊菔生吃,炒吃均甚清口,可算是降脂減肥最簡便的食物療法。
2、 活血行瘀法
肥胖之人,血液中脂肪過多,容易引起動脈硬化,特別是心,腦血管病變多由此產生,活血行瘀的藥物對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降低血脂,以及防止斑塊形成和促進其消褪均有作用。肥胖常見有瘀血阻滯,婦女經閉不行,或見舌質有青紫瘀點者,採用活血行瘀法,不但降脂減肥同時又能治病,真是兩全其美。
常用的活血行瘀降脂藥物如當歸、川芎即古方佛手散,善於活血調經止痛,為首選之品。丹參一味,功同四物(湯),為治心腦血管病的常用藥。赤芍葯、雞血籐能活血舒筋,對瘀陰經絡者多適用之。三七,蒲黃善於活血止痛,對瘀阻刺痛者每多選用。市售之丹參片,復方丹參片,冠心1號方、冠心2號方等都有活血行瘀降脂的功效。
3、 寬胸化痰法
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這種痰顯然是指肥胖之痰濁,也就是脂肪過多。臨床所見肥胖之人,動則氣短、胸悶甚則頭暈、嘔吐、噁心、舌苔滑膩。有的人痰火重,性情急躁,易於發脾氣、惱怒,以致血壓高,頭脹腦鳴而痛,睡眠不安,舌苔黃膩,便干結。多發心、腦血管病變。遇上這些病症,選用寬胸化痰法最為合適。常用藥物如瓜萎,古稱栝樓,為寬胸化痰之主藥,市售之瓜萎片即用此一味製成,可降血脂,尤善治冠心病。瓜萎仁還有潤腸作用,對痰火內結,大便不暢者尤適用之。薤白即小蒜,臨床常與瓜萎配合同用,即漢代名醫張仲景用治胸痺心痛的栝樓薤白湯,千百年來沿用不替。枳實,枳殼俱能寬胸化痰,配陳皮,半夏即為溫膽湯法,常用治肥胖痰濕重,驚悸等症每多用之。陳皮即橘皮,氣味芳香,即可和中理氣,又能化痰降脂。市售之陳皮梅、橙皮條等,確甚可口,亦為食療降脂之佳品。
4、 疏肝利膽法
膽汁能消化脂肪。患肝炎、膽囊炎、肝膽結石的人,膽汁分泌不足,往往不喜歡吃油膩肉食,如果不小心,誤食會引起發病。疏肝利膽法對肝膽病是不可少的,尤其是脂肪肝患者,常用此法效果良好。疏肝利膽的常藥物如茵陳,是中醫治療黃疸的專用藥有很好的利膽作用。莪術、薑黃、郁金三味藥為同科藥物,均能疏肝、利膽、降脂、常與茵陳配合同用。市售之白金丸由郁金,明礬二味製成,為疏肝利膽,降脂化痰濁的中成藥,並有化結石之功。柴胡疏肝散(柴胡,枳殼、芍葯、甘草、香附、陳皮)可作為常成方,隨症加減。決明子能清肝明目,平時泡茶常飲之,有瀉肝火降血脂功效。
5、 利尿滲濕法
中醫學認為:溫盛生痰,水濕代謝失常易與血液相混,清濁不分,血脂升高。採用利尿滲濕法降脂減肥是一種最平衡的方法。有一病人患肥胖型高血壓,囑其天天吃冬瓜粥,一日三餐不要間斷。本草文獻云:冬瓜有利水作用,並有"瘦人忌"的記載,該患者吃冬瓜粥以後,每天小便增多,日5-6次.一個月以後,體重減輕5千克,血壓也平衡,感到很高興,冬瓜子與冬瓜皮俱可煎湯常服,正好廢物利用,澤瀉為利尿滲濕的常用藥,近人研究也有降脂作用。茶樹根,玉米須都有利尿之功,俱可作降脂藥用。
6、 瀉下通便法
肥胖之人,體質大多強壯結實,如有大便秘結者,須用瀉下通便法以排泄脂垢邪濁。常用藥物為大黃,是一味瀉下通便的主要用藥,降脂減肥之功甚速。虎杖一藥既可瀉下,又能行瘀,僅次於大黃。何首烏能養血潤腸,肥胖而兼血虛腸燥大便秘結者,可常服之。市售之首烏片即此一藥製成,不但能降血脂,還能烏須黑髮,亦有抗老防衰之功。市上所售的各種減肥茶,配方中就以瀉下通便藥為主組成。肥胖人服用之後,會引起劇烈猛瀉,體重隨即減輕。古方指迷茯苓丸(枳實、半夏、茯苓、芒硝)能緩下痰濁,治肥人指麻症,近人用於肥胖人高血壓患者手指發麻,確實有良好的效果。
和胃消脂法是從起因著手的;活血行瘀法是真搗其巢穴的;寬胸化痰法與疏肝利膽法是改善臟腑功能的;利尿與瀉下二法是給以出路加強排泄的。所列六法大都以祛邪濁為主,如果遇上肥胖而兼虛症者,可以配合補氣血、調陰陽。益脾腎等藥物扶助正氣,更有利祛邪。與其服用藥物降脂減肥,不如平時少吃肥膩肉類食物。尤其是晚上一餐不宜吃得過飽、因晚上睡眠休息,少活動,易於引起肥胖。佛家平時以素食為主,並有"過午不食"之戒律,故高僧大多清瘦輕健,是有道理的。
二、中醫減肥
中醫對肥胖的認識早在古醫籍中就有記載,稱肥胖者為"肉人"、"肥人"。認為發生原因與"濕、痰、虛"有關,故肥人多濕、多痰、多氣虛。其治法有辨證施治、單方、驗方、氣功、針灸、耳針、藥膳等,這些方法對肥胖的治療起到良好的效果。常用的減肥中藥(中成藥)有:
防風通聖丸
用於腹部皮下脂肪充盈,即以臍部為中心的膨滿型(腹型)肥胖。該方由麻黃、防風、荊芥、薄荷、連翹、桔梗、川芎、當歸、白朮、黑山梔、大黃、芒硝、石膏、黃芩、滑石、甘草、白芍等藥物組成,適用於經常便秘並且有高血壓傾向的人。在體內有食毒(即廣義的腸源性中毒,由於腸內停滯的糞便引起了各種疾病,難以治癒)和水毒(體液分佈不均勻時發生的狀態,也即體內發生水代謝異常的狀態,可引起病理的滲出液及異常分泌等,也可出現發汗排尿的異常)等瘀滯狀態。防風通聖丸可以把這些異常情況通過發汗、利尿、瀉下作用進行排泄、發散,同時又具有解毒,治療便秘;麻黃、防風、荊芥、薄荷具有從體表發汗的作用;滑石、白朮因利尿作用而治水毒;黃芩、石膏、黑山梔子消炎;桔梗、連翹消火解毒;當歸、芍葯、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該方有抑制代謝作用,故用於治肥胖症。
消胖美
該藥由柴胡等9味中西藥物組成。用於治療單純肥胖症。有抑制食慾、增強體質、疏肝解郁、健脾益氣、祛除濁積、利水滲濕、增強新陳代謝,輕度減少小葡萄糖的吸收功能等作用。
輕身降脂樂
由首烏、夏枯草、冬瓜皮、陳皮等16味中藥組成。通過動物實驗證明有減肥作用。臨床觀察231例,有效率為94.81%。能降低體重、脂肪百分率、膽固醇、甘油三酯等。該藥具有養陰清熱、滋補肝能、清熱利濕、潤腸通便、益氣健脾、利水滲濕、活血化瘀、化痰散結、抑制食慾、促進脂肪代謝、降低血脂及改善心悸氣短等作用。
體可輕
由法半夏、陳皮、雲茯苓、炒蒼朮、炒米仁、大腹皮等藥組成。上藥等分製成濃縮小丸,每日3次,每次45粒。
輕身一號
用於治療單純性肥胖症。該藥由黃芪、防己、白朮、川芎、何首烏各15克,澤瀉、生山楂、丹參、茵陳、水牛角各30克,仙靈脾10克,生大黃9克組成。以上為一劑量,水煎成100毫升,每次口服50毫升,每日2次,超重25%以上者可增至每日3次即150毫升。本方具有益氣健脾、溫腎肋陽、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之效。主治疲倦乏力,胸悶氣促,腹脹肢沉,腰背疼痛,便溏浮腫,月經不調,皮膚呈紫紋,舌胖質淡,苔白薄或白膩,脈細弱等症狀的肥胖者。本方可能作用於代謝的多個環節,起調整作用,使肥胖症患者已紊亂的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水鹽代謝漸趨平衡。
減肥輕身樂
用於治療單純性肥胖症。由漏蘆、決明子、澤瀉、荷葉、防己、生地、紅參、黑豆、水牛角、黃芪、蜈蚣等組成。本方有益氣養陰,清利濕熱作用。
減肥合劑
用於治療單純性肥胖症。該合劑由四逆散18克、苓皮9克、桐皮15克、化皮45克、澤瀉9克、油麻槁60克,煎成500毫升,每次30~60毫升,每日2次,口服。該藥有疏肝、利水、祛濕作用。
降脂一號膠囊
用於治療單純性肥胖症。該藥由黨參、黃芪、雲苓、澤瀉、桂枝、決明子、山楂、半夏、防己、陳皮、杏仁、大腹皮、枳實、大黃等28味中藥組成。
三、中藥減肥並不神秘
常買減肥藥或減肥食品的人,只要多注意一下成分介紹,就會感到令人眼花繚亂的眾多產品中主要的藥物就是這幾味。
決明子
屬於豆科植物決明成熟種子,可生用或炒用,又名草決明。功效為清肝明目,潤腸通便。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熱結便秘。現代藥理學研究,決明子含有蒽醌類的大黃酚、蘆薈大黃素、決明素、甾醇和脂肪酸等。有降血壓、降血脂、抑菌、制細胞免疫功能等作用。
可治療肥胖病、習慣性便秘、乳腺炎、黴菌性陰道炎、小兒消化不良、口腔潰瘍、白內障。決明子為藥食兩用之品,可炒後泡茶飲,具有清熱明m目的作用,決明子有輕瀉作用可干擾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是減肥治療最常用的中藥。可以入湯劑、散劑、片劑,生用的瀉下作用比炒用強,入湯劑的常用劑量10-15g打碎後入湯劑煎效果好。
荷葉
屬於睡蓮科植物蓮的葉片,8-9月采收曬乾入藥。功效為清熱利濕。用於夏季暑熱頭痛眩暈,脾虛洩瀉,多種出血證。可人湯劑,用量3-12g,也可入丸劑、散劑、外用水洗。藥理學研究,荷葉含濕有蓮鹼、荷葉鹼、蓮甙、槲皮素、酒石酸、檸檬酸和鞣質。荷葉具有清熱利水的作用,民間暑天服食荷葉粥,以祛除暑熱。臨床常用來治療肥胖病,尤其適用於夏季減肥,或用干肥胖病人脾虛濕阻化熱證和胃熱濕阻。
番瀉葉
9月采收曬乾生用。功效為清熱行滯,通便利水。用於便秘,尤其適用於熱結便秘、腹痛、水腫。可單味開水沖泡代茶飲,也可入湯劑後下、入散劑。用量輕-瀉緩下用1.5-3g,重瀉攻下用5-10g。藥理學研究,番瀉葉含有番瀉葉甙A、B、C、D、大黃醇、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多糖等。具有促進腸蠕動致瀉的作用、臨床尚可用於急性胰腺炎、菌痢、流行性出血熱、膽囊炎、產後回乳等。由於番瀉葉使用方便,取效迅速,近年來。也是應用於肥胖病治療的常用中藥,適用於肥胖病人實證,大便秘結者。但忌用於肥胖病人虛證:脾胃虛弱,大便溏瀉者;肥胖兒童;哺乳期和月經期婦女;孕婦。在應用番瀉葉時一定要注意掌握適當的劑量,劑量過大時,會發生噁心、嘔吐、腹痛等作用,也有發生胃腸出血和癲病樣發作的報道。 |